当前位置:首页 -> 肥料知识

小麦“弯腰”以后怎么救?——从“亡羊..

小麦后期倒伏是气候、品种、栽培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,一旦发生,减产可达10%—30%,且易诱发穗发芽、霉变及病虫害。为最大限度减损,需建立“抗倒伏品种-精准调控-灾害预警”综合防控体系:

一、倒伏后的应急处理


   切勿人工扶麦

   根倒伏(根系浅、次生根少)或茎倒伏(基部节间过长)的麦田,均禁止人工绑扶,否则易折断茎秆、破坏“倒向”,加速衰亡。

正确做法:


   雨后轻抖植株,抖落茎叶水珠,助其自然抬头。

喷施“杀菌剂+叶面肥”组合(如戊唑醇+磷酸二氢钾),防病保叶,延长灌浆期。


分类补救


   轻度倒伏(倾斜<30°):喷施0.4%磷酸二氢钾+氨基酸叶面肥,7天后再喷一次,促恢复增粒重。

重度倒伏(贴地或折断):及时排水降渍,优先抢收,减少霉变风险;机械收割时改用履带式收割机,割台降至15-20cm,降低损失。


二、长期防控技术


   品种与播种优化

       选用半矮秆、茎秆粗壮品种(如济麦22、百农207),风灾区避免高秆品种。

适期播种(黄淮海区10月5-15日),基本苗控制在12-15万/亩,避免群体过大。


精准肥水管理


   氮肥后移:基肥氮占比≤50%,拔节期追肥30%-40%,增施钾肥(每亩5-8公斤),增强茎秆韧性。

水分调控:灌浆期墒情差时小水轻浇,大风或降雨前严禁灌水。


化学调控


   拔节初期喷施多效唑(50-60g/亩)或矮壮素(30-40ml/亩),缩短基部节间10%-15%,矮化植株大风预警前2-3天,喷施抗倒酯临时增强韧性 。


病虫预警

倒伏后重点防控赤霉病、白粉病,结合“一喷三防”及时用药(如戊唑醇、烯唑醇),避免病害加重损失。


三、适时收获

蜡熟末期至完熟期,优先抢收倒伏地块,调整收割机风量与割台高度,减少落粒损失。

通过以上措施,可显著降低倒伏发生率,即使发生也能最大限度保产减损。


猜你喜欢